报告题目:湿法堆积密度--理论、应用与建模
报告人:何正铭教授 昆士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报告时间:2024年6月11日(星期二)下午15:00
报告地点:16877太阳集团安全入口大学城校区 实验2号楼 502会议室
报告简介:湿法堆积密度(WPD)、盈余水和薄膜厚度已被证明是决定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基本参数。WPD描述了在水和化学外加剂的影响下,颗粒在混凝土中的堆积效率。另一方面,盈余水是填充空隙之外的盈余水分,会在颗粒周围形成一层薄薄的涂层,在颗粒被移动时起到润滑作用。因此,随着WPD的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强度同时得到增强。显然,WPD是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最基本因素。在此,报告者将简要介绍湿法堆积密度理论及其在混凝土制造中的应用。将展示一个使用Python和Swift编写的简单3D离散元程序,用于模拟球体的堆积状况。
报告人介绍:何正铭教授于2013年9月加入昆士兰大学(UQ)土木工程学院担任副教授。在加入UQ之前,何正铭教授曾于2003年至2007年在奥雅纳(Arup)的香港和布里斯班办公室工作,参与了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香港的昂船洲大桥和澳大利亚昆士兰的伊普斯威奇高速公路升级项目(从瓦科尔到达拉)。2007年9月,他加入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何正铭教授致力于高流动性和高性能混凝土剪力增稠的研究及其在钢管混凝土(CFST)和纤维增强聚合物(FRP)约束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他利用Python和C++编写了二维圆盘和三维球体的离散元模型。该模型结合了高效减水混凝土的流变模型,将为基于湿法堆积密度的低碳足迹、低成本和高性能混凝土的科学配合比设计方法做出贡献。何正铭教授 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开发结合湿法堆积密度的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
何正铭教授发表了超过120篇SCI期刊论文和40篇会议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5篇,热点论文3篇,论文被引用约5400次,h指数为45。何正铭教授主持多项纵向项目,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2-2015)、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重大项目子课题(相当于重点项目,2016-2021)面上项目(2015-2017),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1-2024)。